上海行业网 > 互联网 > > 正文

来北京民族文化宫,玩转气象“黑科技”

2018-05-21 10:08:46 来源: 科技日报

今天多少度,该穿什么衣服,有没有污染?这是每个人都会关心的天气预报内容,然而,这些数据从哪儿来,天气预报是怎么报的,背后支撑它的“黑科技”有哪些?相信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。5月20日,2018年气象科技活动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拉开大幕,这些问题在这儿都能找到答案。

各种观测神器 看天的“眼睛”

要做天气预报,首先要有观测神器,如雷达、探空球、气象卫星、气象站等,把观测的数据放到数值预报体系中,就像解数学题一样,经过复杂的计算,得出精确的答案,然后再进行发布。

“观测神器中最牛的当属‘风云’系列卫星了。”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说,“风云”气象卫星40余年来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形成了中、美、欧三强鼎立的格局。迄今为止,我国成功发射了16颗“风云”气象卫星,现保持9颗在轨运行。

多普勒雷达,有“超级千里眼”之称,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气监测设备,相较于传统天气雷达,能监测到位于垂直地面8—12公里高空中对流云层的生成和变化,判断云的移动速度。其产品信息达72种并且已在很多国家深入应用。

此外,全国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2425个,陆地平均站距30公里,实现了16大类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,观测数据上传频次由1小时一次提高到5分钟一次。

数据 天气预报的基础

观测的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,没有数据,天气预报就是无源之水。有了这些数据,再通过专门的系统,如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(CMACast)、中国气象数据网等进行共享,供各行各业的用户使用。

当前,CMACast实现了70Mbps实时数据广播,信号覆盖亚太地区,注册用户2700个。“全球信息系统中心(GISC)北京”与10个业务运行的GISC建立连接,为36个WMO成员的118个用户提供数据发现和访问服务,日交换数据量5TB。

2015年以来,中国气象数据网累计用户突破20万,访问量超过1.7亿人次,数据订单量突破百万,在23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中排名第一。

数值预报系统 气象事业的“芯”

“数值预报因为涉及到卫星、雷达等多源大气探测、超级计算机等技术,被誉为气象事业的‘芯’,是气象事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。”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沈学顺说。

沈学顺介绍,自2010开始,经过8年努力,国家级数值预报业务体系(GRAPES)今年将全部应用自主研发的技术。目前,全球模式实现未来十天、分辨率25公里的预报,区域模式更是实现了未来三天、分辨率东亚地区5公里、重点地区3公里的预报。

怎么样,如果还不过瘾,你可以亲自来民族文化宫,听机器人小胖跟你讲天气知识、带上VR眼镜体验暴雨、台风的无情、还可以当一回气象主播。(付丽丽)

[责任编辑: HY002 ]

CopyRight©2003-2017 上海行业网(xhbmnews.com)版权所有 鲁ICP证01045454042号

 

上海行业网简介| | 网站地图| 联系我们| 版权声明| 隐私政策| 服务条款| 意见反馈

 

联系网站:xhbmnews@qq.com 举报邮箱:jubao@123777.net.cn

 

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562084